介紹: 張猛,中國青年導演,籍貫遼寧沈陽,最為出名的代表作《鋼的琴》,在第七屆“香港亞洲電影節”上,張猛憑借影片《鋼的琴》一舉斬獲最佳導演獎特別提名,被譽為“亞洲影壇未來之光”。 基本簡介 新生代內地導演,生于中國東北,長春電影制片廠青年導演。他是趙本山春晚舞臺上的御用編劇,創作的小品《功夫》和《說事兒》連續兩年獲得春晚小品類節目一等獎。畢業于中央戲劇學院舞臺美術系,并參加過北京電影學院電影文學研修班。期間,拍攝了紀錄片《耳朵大有福》,后在此基礎上,改編寫成劇情片劇本《耳朵大有福》,并首執導筒,拍攝成片。 《耳朵大有福》小而可貴,從藝術創新和發掘人性上,都有可看之處,作為新導演,張猛對鏡頭的掌握嫻熟,更是讓人驚訝。 個人生平 張猛出生于遼寧鐵嶺市。鐵嶺這座城市之所以被中國老百姓熟知,張猛一家也跟趙本山極有淵源,父親張惠中是著名喜劇導演,執導過趙本山主演的《男婦女主任》等影視作品,紅遍中國的春晚小品《昨天、今天、明天》、《紅高粱模特隊》、《三鞭子》、《賣拐》也出自他之手,母親陳佩云是專業演員。 因為父親拍攝的影視作品都是現實主義作品,張猛從小也對講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這類作品特別感興趣,他從小學習繪畫,也不想把這項技能半路荒廢,所以在高考時,他報考了中央戲劇學院的美術系,這樣既可以繼續深造美術,又可以離影視近一點。 在學校時,他就開始潛心下來積極寫劇本,為畢業以后做準備。但當時因為沒有名氣,更多的只是給有名的編劇做槍手,槍手的日子不好過,勞動力度強,收入又低,有時還收不到應有的報酬。張猛家庭條件并不差,但他并不希望像個公子哥一樣在學校虛度光陰,所以,盡管做槍手會受委屈,他還是想積累更多的經驗。 畢業后,張猛被分配到遼寧電視臺擔任舞美設計總監,這個讓外人眼饞的工作卻讓張猛始終打不起精神,他不想在電視臺以這樣的形式去跟生活交手。電視臺的這個舞臺乘不下張猛想要飛翔的心。 張猛堅持考取了北京電影學院導演系,他想用系統的學習來為自己的理想鋪路,年輕的生命要用在刀刃上。2004年年底,張猛聽到父親跟趙本山探討春晚小品的事,在大家束手無策的時候,他說了自己的想法,能不能用讓老品牌煥發出新魅力的方法續寫《賣拐》和《賣車》的經典。新見解讓趙本山喜出望外,張猛就這樣成了2005年春晚小品的編劇。《功夫》大獲成功后,張猛也畢業了,趙本山毫不猶豫地他請到本山傳媒來當副總。2006年春晚他給老百姓獻上的《說事兒》又一次火爆全國。 就當趙本山對這個晚輩寄予厚望之時,張猛也開始認真的規劃自己的人生。春晚小品這樣的創作形式他可以做但不是發自內心的喜歡,雖然在本山傳媒可以衣食無憂名利雙收,但越來越強烈的電影夢涌上心頭。當他覺得不能再拒絕內心的呼喚后,他辭去了副總的職位,開始兩手空空闖天下。對于未來,期待和憂慮無疑是并存的。